博客年龄:18年2个月
访问:?
文章:441篇

个人描述

我的博客是为了配合自己工作为学生提供一块学术交流的飞地。博客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我们在进行戏剧与影视艺术讨论时大家提交的剧评、影评类文章。还有学生写的剧本和课程论文。欢迎阅读、评论、转载,更欢迎平面媒体发表。但使用时勿忘署上作者姓名,以保护著作权和版权。

仝斌:新大众文艺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戏剧艺术重构

2025-07-25 15:43 阅读(?)评论(0)

在短视频重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的当代语境中,戏剧艺术与大众文艺的深度交互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戏剧新生态。新型戏剧演出空间诸如戏剧工坊、书店剧场、咖啡剧场、酒吧剧场等,作为新大众文艺场域的重要载体,不仅为戏剧艺术开辟了新型创作演出平台,更通过空间载体创新实现戏剧生命力的当代性重塑。这些非传统剧场空间通过打破镜框式舞台和第四堵墙的观演关系,构建起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复合场域,推动戏剧艺术从“舞台中心主义”向“空间叙事转向”的跃迁。这种转型既拓展了戏剧艺术的传播场域,又深化了社会大众介入维度,最终构建起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同频共振的新型艺术生产系统。本文系统解析新大众文艺新型戏剧空间生产逻辑与艺术创新机制,新空间对新大众文艺特征的审美意识的承载,空间革新驱动戏剧生命力重构的实践路径等,通过揭示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戏剧生产机制构建的实践范式,为戏剧的新大众文艺路径与当代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


从旁观到共创:沉浸式戏剧的大众参与

在戏剧艺术实践中,传统剧场依托镜框式舞台的媒介形态,构建了以“剧场、舞台、观众”为轴心的观演范式。这种空间语汇通过物理边界的区隔,确立了演员表演区与观众接受区的二元对立关系,形成典型的“第四面墙”叙事传统。相较于传统剧场,新型演艺空间通过嵌入式舞台的去中心化布局、开敞式舞台的场域重构、岛式舞台的环抱式交互,以及多媒体VR舞台的虚拟沉浸技术等空间形态创新,其观演关系建构仍遵循着“剧场载体、表演主体、接受客体”的三位一体观演范式。虽然这种新型演艺空间实践不断迭代,但并未颠覆戏剧艺术本体论框架,而是通过空间的边界突破,在不同媒介重塑着观演关系。而大众文艺视域下的戏剧实践则呈现出迥异的空间生产逻辑。其戏剧场域的建构挣脱了专业剧场的物理规制,转向对日常环境的创造性征用:城市广场、商业综合体、社区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场所等非典型场域经由仪式化改造,转化为具有戏剧叙事特征实践场。这种空间转向伴随着创作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既由“剧本-导演-演员”组成的专业链条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由“组织者-参与者”共同构建的开放系统。在特定情境催化下,普通公众可即时转化为戏剧创作的主体要素,通过即兴表演、情境互动等形式完成艺术生产与体验的时空叠合。由此形成的非戏剧性大众戏剧场域,本质上是对传统戏剧权威结构的消解与艺术大众化进程的具象化呈现,其价值内核不在于戏剧美学的具象呈现,而在于通过戏剧媒介重构社会联结、激发大众群体创造力的实践旨归。

从“剧本杀”到“密室逃脱”,新大众文艺的浪潮正引领着一场从精英化舞台艺术走向全民参与的演剧变革,标志着沉浸式戏剧从一种小众娱乐逐渐演变为大众文化的新宠,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游戏”形式的升级,更是戏剧艺术在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一次深刻自我革新,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戏剧“第四面墙”的束缚,让戏剧不再局限于舞台之上,而是延伸至商场、废弃工厂、影视基地、古宅等各类非传统剧场空间,构建起一个个充满创造力的戏剧新世界。以上海大型沉浸式戏剧项目《新世界》为例,故事以1945年日军战败后即将撤离上海为背景展开:党组织多个地下联络站遭敌人破坏,多路情报纷纷指向日军驻地所在。同时,日军大佐大浦三郎却向上海各界发出宴会邀请,背后藏着巨大阴谋……在这里,4组剧情主线、15条人物主线、100多条支线剧情、70余位专业演员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新世界”,整个剧场室内外空间超过1万平方米,观众从换好服装、坐上老爷车的那刻起,戏就开演了此项目依托70余位专业演员的精湛技艺,通过引领观众深度参与表演、共同推动剧情发展的创新形式,打造出一种极具新大众文艺特性的深度浸入式体验。不仅打破了传统观演界限,更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成为戏剧事件中鲜活的一环,充分彰显了新大众文艺贴近群众、激发共鸣、共创共享的大众叙事。

此外,“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中,沉浸式话剧《大真探赵赶鹅》以90年代北京胡同为背景,将观众席改造为“案件现场”,观众通过抽签获得“侦探”“目击者”“嫌疑人”等身份卡,直接影响剧情走向。该剧通过“角色代入+分支叙事”实现观众从“旁观者”到“叙事主体”的转变,强化了大众参与的社交属性。广州大剧院推出的沉浸式喜歌剧《神奇医生》,观众通过APP参与剧情决策,通过“数字技术+社交机制”将歌剧消费转化为社交活动,其“动态结局”设计挑战了传统戏剧的“封闭性”,体现了新大众文艺对“个体选择权”的尊重。成都少城宽窄剧场的《遇见天府》以老茶馆为背景,将三星堆文化、川剧变脸等非遗元素转化为互动任务,观众通过参与表演推动剧情发展,以“非遗体验+角色扮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转化为沉浸式游戏,其“观众即传承者”的设计逻辑,为传统文化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上述案例共同揭示了沉浸式戏剧在观众参与层面从“选择权”到“创作权”的变化,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选择结局,而是通过解谜、表演、打破场景等方式直接参与叙事生产。从“个体体验”到“社交共创”,观众互动结果影响其他观众体验(如投票结局),形成“集体叙事”效应。从“文化消费”到“文化生产”,在成都案例中,观众通过学习非遗技艺成为文化传播的“节点”,实现了新大众文艺的“生产性转向”。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对“大众性”的重新定义——当观众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戏剧艺术便真正实现了从“精英叙事”到“大众共创”的范式跃迁。


从局限到无限:环境戏剧的新大众文艺场

传统戏剧演艺空间往往存在于专业剧场,其固定的舞台布局、镜框式的舞台装置,观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剧与大众的亲密接触。城市的发展促使文化空间不断拓展和更新,大众文化需求随之转变,新型演艺空间如酒吧、咖啡馆、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商业体等原本以其他功能为主的场所,逐渐与戏剧艺术融合,成为新的大众文化地标和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群众文化场域。这些场所具有独特的空间氛围和社交属性,能够为戏剧演出营造出独具的情境,更加吸引年轻人的青睐。而这一戏剧场域,正是受“环境戏剧(Environmental Theatre)”影响的时代产物。“环境戏剧”是指通过突破空间及文本限制建立新的观演关系的戏剧观念环境戏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兴起的“特定地点的表演”与“浸入式剧场”中,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寻觅到环境戏剧的踪迹,感受到它所留下的深刻印记。环境戏剧的意义远不止于在空间上对正统戏剧进行突破,它更是在戏剧文本、观演关系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全新的美学追求,为戏剧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咖啡戏剧节”,一场咖啡与戏剧的媒介融合在上海悄然兴起,开启了咖啡与戏剧深度交融的大众场域。环境戏剧作品《广告牌》,在第四届(上海)咖啡戏剧节上惊艳亮相。《广告牌》讲述的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其情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以发生在酒吧、仓库,也能在咖啡馆中展开。从戏剧空间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空间环境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与文化语义,能够为戏剧营造出差异化的氛围并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进而使观众获得截然相异的审美体验。回溯咖啡戏剧的发展脉络,其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彼时,受限于传统剧院严格的准入机制与演出规范,一群极具创新意识的年轻戏剧家难以获得在正规剧院演出的机会。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将创作成果搬至巴黎街头广泛分布的咖啡馆中进行展演。这种独特的演出形式,一方面得益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前卫性与先锋性特质,另一方面亦得益于年轻戏剧创作者将戏剧的表现重心从传统的“以舞台为媒介进行教化引导”逐步转变为“贴近大众生活、反映大众心声的叙事模式”。在此双重因素的推动下,咖啡戏剧迅速突破地域限制,从巴黎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引发了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文化潮流。迄今为止,上海“咖啡戏剧节”已经成功上演了《备忘录》《迷幻变奏曲》《爱尔兰咖啡》《加薪秘诀》等十余部作品。咖啡戏剧在上海的发展,正是环境戏剧在新大众文艺和新大众戏剧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传统戏剧对演出空间的限制,将戏剧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使戏剧更加贴近大众,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为大众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西安,持续演进且充满活力的新大众文艺发展态势中,环境戏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与广泛的受众基础,已然成为新大众文艺领域中极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艺术形式,正源源不断地为观众呈上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西安“朗德有戏”酒吧曾上演了经典实验话剧《天上人间》及传统戏剧《伪君子》,是西安四海唐人街与朗德演艺公司基于大众戏剧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深度合作成果,为当下追求新奇体验的年轻群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大众戏剧休闲娱乐空间。从大众戏剧观演模式的创新变革层面分析,观众得以在极近的距离中深度沉浸于戏剧艺术的叙事进程。这种互动体验特质显著的大众戏剧呈现形式,有力推动了大众戏剧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使大众戏剧艺术摆脱了以往曲高和寡的境遇,真正成为大众能够轻松触及、深度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

在环境戏剧所引领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中,阅读、图书馆与戏剧的融合正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陕西实验话剧院与陕西省图书馆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案例。“‘阅’上舞台——文学戏剧品鉴会”自2024年第十二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三季,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下,巧妙地将戏剧元素渗透至读者之间。经典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活着》《我的阿勒泰》《雷雨》等通过片段式戏剧演绎,邀请学者专家进行现场深度解读,读者在观赏戏剧表演前后,既能聆听学者深入剖析文学作品内涵,也可在现场与导演、演员、读者畅谈阅读感悟、交流对作品的独到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戏剧与观众之间的物理与心理界限,强调观众在场的主动参与和沉浸体验,这种特性为阅读、图书馆与戏剧的融合创造了天然的契机。


从小众到大众:云端戏剧的参与热潮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借助手机视频就能极为便捷地欣赏与了解各类文艺内容,甚至参与文艺表演,云端戏剧顺势而生,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云端戏剧凭借其便捷的参与方式,观众无需受限于特定场地和时间,只需通过网络设备即可随时观看;以极低的成本投入,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能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参与其中;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任何人都能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和参与戏剧创作与表演等显著优势,迅速引发了戏剧从原本的小众领域向大众广泛参与的热潮。以“名角DOU来了、DOU来唱好戏”为例,这是抖音推出的网络戏曲直播栏目,意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广传统戏曲文化。该栏目自2022年上线后,携手多家戏曲院团,邀请众多戏曲名家与新秀,以专场演出、经典剧目展播等形式呈现内容,直播间里,吴素英、李树建、汪荃珍、任小蕾等戏曲名家,和抖音播主@果小菁、@田苗苗、@龙猛寺宽度等活跃在抖音上的戏曲主播纷纷登台,共同演绎了《大唐贵妃》《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等涵盖京剧、豫剧、黄梅戏等12个剧种的经典名段。截至2024年,栏目已涵盖京剧、川剧、黄梅戏等231种戏曲类型,累计直播超80万场,吸引超1.4亿人次观看。其通过网络平台,不仅为戏曲演员搭建线上舞台,助力濒危剧种重焕生机,还进一步推动戏剧迈向一种不受经济条件、环境状况、地域界限、时间与空间束缚的新大众文艺形式。

在网络环境下,从城市到乡村,云端戏剧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乡村地区的观众也能便捷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戏剧内容。从参与主体方面来讲,戏剧活动从以往专业院团主导的集体创作、生产与演出模式,逐渐转变为职业演员开展个体创作,同时非职业演员也踊跃投身表演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到戏剧的创作、表演以及讨论之中,改变了过去集体参与为主的单一局面。这一变革意义深远,它不仅是戏剧传播途径从传统线下舞台向线上网络的重大跨越,更是大众文化参与格局从相对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的深刻重塑。

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当下,焦作“咱村有戏”活动成为大众戏剧实践的生动范例,凸显新文艺群体在乡村文化场域的积极作为。该活动打破传统戏剧的表演边界,将舞台搭建于村民家门口,7100余名村民参与狂欢,52万网友云端互动喝彩,实现戏剧与大众的深度链接。活动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基层群众成为创作与表演主体。自创小品《天价彩礼》、怀梆戏曲等节目均源自生活实践,演员是左邻右舍,内容演村里事、说乡亲话,这种源于生活、贴近大众的创作模式,赋予戏剧鲜活的生命力。零距离的互动使观众产生强烈亲切感与认同感,现场的会心笑声与热烈掌声,是对“我的舞台我做主”这一大众戏剧新生态的有力肯定,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大众文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路径。

在新大众文艺迈向云端的新语境下,新文艺群体借助网络媒介与新兴技术,正掀起一场从小众到大众的戏剧参与热潮。正如朱铁雄以特效技术重构国风叙事、李子柒用非遗技艺激活传统美学,云端戏剧依托短视频平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时空壁垒与创作壁垒。普通劳动者、学生、离退休人员等多元群体通过智能化工具,以“数字”身份具身戏剧创作、表演与传播,实现了戏剧表达的大众化与即时性。云端戏剧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实现了戏剧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它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戏剧体验,还激发了大众参与戏剧创作的热情,构建起不同媒介下各阶层共享创作、传播与欣赏的全民参与生态,促进了戏剧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然而,云端戏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可能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低俗、庸俗的内容可能会影响戏剧文化的健康发展。此外,云端戏剧的版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应防止作品被非法传播和盗用。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不断完善,云端戏剧必将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舞台到生活:新大众文艺戏剧人才

在数字技术全面重构文化生产与传播格局的当下,新大众文艺领域正经历着从职业化创作向草根化、生活化转型的深刻变革。新文艺群体中的戏剧工作者以"人人皆可创作"的理念打破传统剧场空间限制,通过云端平台与社区场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戏剧实践新生态。这一转型不仅表现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扩展,更推动群众戏剧人才从自发创作向专业化发展的体系化演进,形成了涵盖创作生产、传播扩散与创新迭代的完整运行机制。传统戏剧人才体系以“学院派”科班教育为核心,形成“院校培养-院团实践-剧场演出”的内循环。而新文艺戏剧群体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垂直结构。在短视频平台,外卖员利用送餐间隙编排“即兴情景剧”,社区保安通过直播演绎“安全教育短剧”,退休教师组建“银发剧社”自编自导地方史剧。这些草根创作者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戏剧素材,使戏剧从专业剧场回归生活场域。例如,抖音平台“全民戏剧挑战赛”中,普通用户以家庭矛盾、职场趣事为原型创作的网络戏剧作品,单条播放量突破千万次,更是印证了群众戏剧的强大生命力。这种转型背后是创作权力的下放。当5G技术使手机成为“移动剧场”,AI编剧工具降低创作门槛,戏剧生产从“职业创作”转向“群体智造”。快手新知联合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发布《2025快手非遗生态报告:非遗在快手,当传统遇见新时代》显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达98.2%,传统曲艺类项目覆盖率达94%。同时,50岁以上银发创作者用短视频和直播延续传统技艺,18-23岁年轻用户积极参与,形成一个全民参与、代际交融的传承舞台。这种自发性的创作冲动,正在重构戏剧人才的标准——不再以专业技巧为唯一尺度,而是以生活洞察力、情感表达力为核心指标。

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群众戏剧的生产机制呈现出显著的“去中心化”特征。传统戏剧的“编剧-导演-演员”创演流程,被云端平台的“共创-迭代-传播”循环所取代。在“哔哩哔哩”网站,UP主“戏剧小白”发起“全民改剧本”活动,观众通过弹幕实时修改剧情走向,最终形成的作品获得百万播放;在腾讯会议,跨地域剧社利用虚拟空间排练,通过屏幕共享实现“云端合成”。这种生产模式使戏剧创作从“独白”转向“对白”,每个参与者既是创作者也是受众。随着技术架构的持续迭代与智能化升级,也将为戏剧生产机制赋予创作性突破,其功能模块的精细化拓展与算力支撑的将更加优化,正系统性重构着从创作到传播的全流程生产体系。快手推出的“戏剧AI助手”,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分镜脚本;抖音的“虚拟剧场”功能,允许用户通过拖拽组件完成舞台设计。这些工具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创造了新的创作机制。2024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网友利用AI工具创作的“数字火炬手戏剧”,通过虚实结合的表演形式,实现了千万人同步参与的戏剧事件,标志着群众戏剧生产进入“技术赋能时代”。

在新文艺群体蓬勃发展、新大众文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推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十二讲》课程,成为群众戏剧人才成长的重要助力。该课程聚焦戏剧表演创作理论与表演教学理论两大核心板块,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资深教授宋丽博主讲,系统阐释戏剧表演的创作方法与实践路径。表演爱好者得以突破时空壁垒开展自主学习,这不仅契合新文艺群体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更为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群众戏剧人才的持续进阶提供了开放包容的成长平台,有效促进了戏剧艺术在大众层面的普及与深化,为群众戏剧人才构建了长效成长机制和持续成长的土壤。在这场从职业到草根的戏剧革命中,新文艺群体正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姿态,重构戏剧的生产、传播与评价体系。当技术赋权遇见文化自觉,当专业精神融合生活智慧,大众戏剧的群众热潮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态,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跨越边界的情感纽带。这种转型或许预示着:未来的戏剧,将不再有观众与演员的区分,只有共同创造、彼此成就的生命体验。


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戏剧艺术通过新型演艺空间重构与大众深度交互,实现了从“舞台中心主义”到“空间叙事转向”的跃迁。沉浸式戏剧、环境戏剧、云端戏剧等创新形态,打破传统观演边界,推动新大众文艺戏剧人才终身化学习的转型。新文艺群体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戏剧实践生态,使戏剧真正成为大众共创共享的文化活动。这种转型不仅重塑了戏剧生产机制,更激发了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戏剧艺术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注释:

王珂.沉浸式智慧文旅项目不断涌现[N].人民报,2024-09-18(019).

理查·谢克纳、曹路生.《环境戏剧》对中国戏剧有用吗?[J].戏剧艺术,1997(2):5.

吴桐. 在上海,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去咖啡馆、书店、酒吧看演出?[EB/OL]. 上观新闻, 2024-04-15.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38118&v=1.7&sid=67.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 9月28日). “强国复兴有我——全民阅读 最美三秦” 第十二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开幕. 

https://whhlyt.shaanxi.gov.cn/sy/wlyw/202409/t20240928_3342295.html

中国日报网. (2023, 1月12日). 多位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齐聚《梨园又一春》晚会,超1000万人次抖音直播间看大戏。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301/12/WS63bf8ba1a3102ada8b22ad7f.html

央广网. “《2025快手非遗生态报告》:“银发”与“青年”共同推动传统艺术新生.” 2025年6月16日. https://tech.cnr.cn/techgd/20250616/t20250616_527214660.shtml.










作者为陕西实验话剧院导演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