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 抑扬有度、 行腔酣畅、 吐字清晰、 韵味醇美、 生动活泼、有血有肉、 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 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 即二八板、 慢板、 流水板、 散板。 一、故事背景 《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北朝年闻簧邦犯境,边关军情紧急。花木兰的父亲花弧被军贴列名征兵。木兰虑及老父年迈体弱,弟弟年幼,思量再三,决定乔装男子,譬弟弟本之名,代父从军。本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穗斧阕行。链稍在接避蓠线嚣孪,忽瓣战鼓齐鸣,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本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术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里,术兰外溉巡莹,忽呀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察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元帅拟为术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诲与将军。本兰不慕富爵,更不麓与元辨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贺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兰将军。术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慷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才知木兰是个女儿身,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木兰女的故事在中溺历史上影响深远,历久不衰。花本兰忠孝勇烈熊气概,为我图历代人民抟诵和敬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明代文学家徐渭(152l一1593)曾编《雌术兰》杂剧。京剧、剧、评剧、粤剧、秦验等均有此剧目。 二、唱词的文学形象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①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生动,而是指作家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社会生活图画。因此,更确切地说,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生动、真实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的特征。广义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现象和事物的外部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便是形象。狭义的形象专指艺术想象,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饱含思想感情、具有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生动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不以只言片语的想象为满足,而是以描绘具有完整性想象为标准。一部作品有各种各样的形象的形象泛指生活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状相貌。个性特征鲜明,内容形式和谐统一,又相互联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构成一个形象体系。文学是人学,它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和戏曲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被塑造得 丰满完善。 三、具体可感的生动性 文学形象同其他种类的艺术形象一样有具体感性的特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不仅要求文艺家把外在世界表现得鲜明生动,具体逼真,而且要求赋予无形的意识、情感、想象以具体感性的形态。使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体生动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文学作品直接描绘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以个别现象和具体事物展现在欣赏者的脑海中,于是产生视听效应,使文学形象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具体生动的可感的性质就成为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文学形象只有具备这个特征才能像刻的印象和感受。如果只是写出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描绘出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图画,那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反映人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因此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声音笑貌,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思想情感。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高尔基所说的那种“惊人的浮雕般的描写”,作家“刻画的形象巧妙到这样的程度,你会感觉到仿佛他的主人公的肉体的存在;他仿佛站在你的面前,你想用手指去触摸他。"写人状物要栩栩如生,叙事抒情历历在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真实性,文学形象的这种具体、生动、可感的性质是它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正如高尔基说的:“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像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这种最佳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靠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的细节和场面,在读者的想象中构成一幅熟悉的人生图画,而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角色。那些具体的环境和事件,就像在眼前一样,彷佛读者自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临其感。 《花木兰》唱词中有些细节十分生动,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有些场面更显出人物的特殊性。例如唱段《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 。 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 羞得俺花木兰脸上发烧。 我这低下头仔细看我自己好笑, 我是个女孩家怎把亲招? 真木隶假木隶我自己知晓, 在军营十二载我未露分毫。 花木兰灵机一动,用巧计哄走了前来提亲的贺元帅,紧接着花木兰羞怯的面带红晕,低下头端详自己的将军戎装,忍不住笑了,明明是个女儿身又怎能招亲?真木隶假术隶只有木兰心里最清楚,参军十二载却丝毫未被共同生活征战在一起的众将士发现。这些细节具体生动地表现出花木兰足智多谋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又不失腼腆、含蓄的中国女性英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眼前一个聪明活泼而又坚强勇敢的农村姑娘。 四、结语 豫剧《花木兰》在唱词创作上,树立了音乐文学的成功典范。比如运用了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语言等等,多种文学创作基本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雅俗共赏、传唱不息的作品。有了这样一部文学性较强的戏曲作品的牵引,其独特而成功的唱词创作技巧,为音乐文学中歌词创作的技巧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必将为21中国优秀的歌曲艺术创作起到基石性作用。
最后修改于 2019-12-10 15:0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太乙剧社剧本《威尼斯商人》
下一篇:徐朝霞:评曹禺的话剧《日出》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