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茹乐:传统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三重变奏——也评覃河馨海的剧作《三道菜》

分类:论校园戏剧
2025-05-18 12:29 阅读(?)评论(0)

覃河馨海的戏剧《三道菜》,以苏家三代人的命运浮沉为脉络,借由“醉蟹”“上汤狮子头”“小葱拌豆腐”三道家常菜肴,编织出一幅关于传统、生存与人性的深刻画卷。全剧未着墨于宏大历史,却在饭桌方寸之间,将家族的温情与裂痕、个体的理想与妥协、时代的压迫与喘息娓娓道来。食物在此不仅是生活的载体,更成为解构家族权力、同时也是人性本质的隐喻符号。

第一幕“醉蟹”以苏清和归家为起点,铺陈出苏家表面的和睦。文兰平耗时腌制的醉蟹,是长辈心意的凝缩,亦是家族权威的无声宣示。苏沪生一句“自家屋顶与他家屋顶不过几厘米”,道破其对封闭秩序的坚守;而当苏清和提出“推广西洋文化”时,“不安全”“白费劲”的否定如锁链般捆住她的双脚。这场饭桌上的对话,恰似中国传统家庭的缩影:长辈以爱为名的掌控,往往成为年轻一代飞翔的镣铐。醉蟹的甜腻酒香,掩盖了权力关系的苦涩——正如苏清和最终妥协成为图书管理员,表面的温情之下,是理想被规训的隐痛。

第二幕“狮子头”将剧情推向矛盾的高潮。干旱与战乱的双重压迫下,苏沪生为保全家族,不惜克扣李叔的米粮,向唐军官谄媚求存。文兰平意图“降火”的菜肴,反成引爆家庭冲突的导火索:苏文翀对爷爷“包装米”去向的质问,撕开了家族“忠诚”表象下的虚伪;苏清和因称呼问题愤然离席,则暴露出理想主义在现实重压下的脆弱。这道油腻的狮子头,恰似生存危机中人性的褶皱——苏沪生的精明沦为自私,苏文翀的务实异化为冷漠,而文兰平的调和则成了无奈的沉默。剧中人的选择,映射出乱世中道德尺度的模糊。

第三幕小葱拌豆腐”以极致的朴素完成叙事的反转。曾经执着于“精装米”体面的苏家人,在上海的小馆子里为一碟廉价菜肴落泪。豆腐的清淡,剥去了财富与地位的虚饰,让三代人在粗粝现实中触摸到人性的本真:苏沪生放下“顶梁柱”的执念,苏文翀不再紧盯米价涨跌,苏清和亦收敛了改造世界的锋芒。当苏沪生颤抖着说出“有米了”,剧中人终于从“米”的符号囚笼中挣脱——米不再是彰显身份的包装,而是维系生命的根基。这道菜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一个残酷真相——真正的体面从来都从不在于其外表的精致,而在困境中能否守住人性的温度。

覃河馨海《三道菜》的深刻性在于它将家族命运嵌入食物的肌理之中。醉蟹的甜、狮子头的腻、豆腐的淡,恰似传统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三重变奏:从封闭自足的温情,到危机下的扭曲挣扎,最终在破碎中重获新生。苏家的故事,不仅是某个家族的兴衰录,更是一曲关于生存本质的寓言。

(注:《三道菜》2019513日由南山剧社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小剧场演出过覃河馨海自己导演)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