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浅析电影《黄土地》

2017-06-20 23:38 阅读(?)评论(0)
     [摘要] 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手法上看,《黄土地》都是令人叫绝的作品,它将中国电影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五代导演也开始被瞩目。这部让一代人十分满意的电影,可从三方面来阐析它的精妙。一是深刻的人性剖析,二是灵活的色彩运用,三是美妙的诗学意境。

    [关键词] 《黄土地》; 鉴赏; 现实意义 

    电影《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作品,里边有着他独特的个人体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中国电影受文学艺术的影响,《黄土地》来自于柯蓝的散文诗《空谷回声》。该片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还有诸多国外的大奖,可见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电影不仅向我们展现了陕北独特的民俗和独特的地域,而且向我们展现了陕北人民期待新文明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深刻的人性剖析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是顾青、翠巧和老农。

    顾青是影片中传播新思想的一个人物。他给给翠巧一家带来了南边儿的变化——五尺大男动针线,女孩剪了辫子打鬼子,女孩子读书写字自主支配婚姻。这些让农家女孩翠巧动了心思。当翠巧说她想要去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顾青犹豫了,他说:“公家人要有公家人规矩,得通过领导的批准”。顾青走了,他只留下了允诺。他没有拯救被困在婚姻牢笼下的翠巧,也没有拯救憨憨。和传统的十七年电影不同,男主并没有拯救被困在封建体制下的女主,也没有拯救女主的感情,是对 “拯救者” 这个形象的颠覆。这种塑造形象的方法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翠巧是一个符号,是封建文化的一个批判符号。她吃苦耐劳、勇敢、倔强。影片开头的那场婚姻中,14岁的女孩嫁给掉了牙的中年男子,当时翠巧就在大门边静静的看着。我们可以看到翠巧旁边红条黑字的对联上写着“三从四德”, 在这个封闭、落后的村庄妇女不仅没有婚姻选择权,还要遵从丈夫。由于受封建父母包办婚姻思想的影响,翠巧也受父亲的支配。但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她从丈夫家逃出来,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是晚上的黄河风高浪急,翠巧消失在茫茫的黄河之中。

    老农是典型的陕北农民的形象。当顾青第一天来到老农家中,昏暗的灯光照射出老农黑黝黝的脸庞。第一天老农很少说话,说话的声音中也夹杂着痰声。可是当第二天老农在地里耕作时,他精神抖擞,对顾青说的话也多了起来。这展现了陕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土地是农民全部的希望。老农也是愚昧的。他的大女儿已经出嫁受到了封建礼教的迫害,可他还要把翠巧嫁给比她大很多的中年男子。

二、灵活的色彩运用

     电影最突出的色彩就是黄土地的颜色。黄土地在电影的前大半部分是温暖的颜色,我们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希冀,尤其当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精彩。可到村民求雨的那一部分,黄土地变成了惨白色。这与压抑的构图是相铺相成的——它象征着传统伦理与当时社会的落后。同时,这也符合当时陕北的艰苦生活条件状况,使原本纪实性的镜头更加真实。除了黄土地的颜色,还有灰色和红色。灰色是村民们衣服的颜色,村民们穿着灰色的棉袄,头裹着白色的毛巾,是地道的陕北农民形象。他们在田地里辛勤的劳作。由此,灰色象征着陕北农民单调而又勤劳的生活方式。红色是新娘的着装,在影片中起讽刺作用,讽刺封建礼教女子的“三从四德”,讽刺女性的自由缺失。电影中这几种色彩使黄土地上的一切更加形象化。

三、美妙的诗学意境

    传统的影戏观强调故事的离奇曲折,而本部影片以时间为线索,强调画面,强调造型,超越了通俗情节电影的手法,走向了韵味无穷的诗学意境。本部影片中黄土地、黄河和腰鼓是经常出现的意境。黄土地是本土文化的象征。陕北人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广阔的黄土地上,黄土地是他们希望的寄托,他们对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热爱。同时,黄土地也是苦难、愚昧的象征。陕北人民生活在黄土地上,和外界沟通较少,接受不到先进思想的传播,难免沿袭陋习。影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黄土地。它是壮阔雄浑的,同时也是压抑、逼仄的。当顾青离开,翠巧在山上唱信天游的时候,天空的布局只剩下窄窄的一条。般情况下,天空是自由的象征,天空的布局会占画面的一大部分。可是,在这里天空的布局向我们暗示了翠巧的命运。除此之外,当村民开始盛大的求雨时,黄土地变成了惨白色,暗示了残酷的封建思想。黄河是主人公翠巧内心世界的象征。当翠巧感叹命运不公对着黄河唱民歌时,黄河也在为翠巧咆哮着。当翠巧逃出夫家,追求自由,打算渡过黄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黄河欢乐的流淌着。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符号。腰鼓响起来了,彩绸凌空飞舞。这腰鼓,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已经不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 ,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顾青和憨憨在一起赶羊的画面也生动的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与中国的传统文艺美学结合紧密。贯穿于影片的民歌也独具特色。民歌不仅展示了影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粗犷与热情。观看本片,引起我们对民族心理和农运深刻反思。

四、现实意义 

    《黄土地》的出品距今已有三十三年,三十三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影片为了竞争以商业化利益为主,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从而电影《黄土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就凸显出来。第一,电影没有运用科技,用朴实的镜头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第二,主人公翠巧、老农和其他村民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和纯真是当代许多人所缺乏的,人们应当多去观看这样的电影。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对中华民族力量的反省和思考,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既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又承载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等:《话说<黄土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2.陈墨:《陈凯歌电影论》,中国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4.张会军:《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

5.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最后修改于 2018-08-22 22:4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