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397篇

个人描述

我的博客是为了配合自己工作为学生提供一块学术交流的飞地。博客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我们在进行戏剧与影视艺术讨论时大家提交的剧评、影评类文章。还有学生写的剧本和课程论文。欢迎阅读、评论、转载,更欢迎平面媒体发表。但使用时勿忘署上作者姓名,以保护著作权和版权。

李晓伟:校园剧社的五种组织管理模式

分类:论校园戏剧
2024-08-26 17:54 阅读(?)评论(0)

目前全国的校园剧社少说也有上千个,部门的设定可谓五花八门,划分部门的方法要是一一举例,估计三个帖子都说不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校园剧社的社员,如果按照在剧社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分类,大致可以分为5大类。(1)编导:即编剧和导演,之所以把这两个职位放到一起是因为导演是任何剧社都有的,但是编剧就不一定了,对于很多只搬演经典戏剧的剧社(不在少数)而言,编剧真的很鸡肋;(2)演员:负责表演,对于大多数剧社而言,招新时很多人加入剧社都是奔着当演员来的;(3)剧务:戏剧的幕后工作者,负责演出的道具、服装、布景、灯光、音响等,有时也兼顾后勤;(4)宣传:制作演出海报,设计宣传语等,负责宣传戏剧演出;(5)行政:管理整个剧社,处理剧社的各种杂活,包括对外的交流联谊。但是,这种分类不适用于艺术院校的实验剧团。

这五类工作按照重要性排序,应该是:行政>剧务=宣传>编导>演员。很多人也许不赞同我这个排序,演员怎么成了最不重要的人员呢?别急,请听我慢慢分析。首先,行政最重要这个毋庸置疑了,你们剧社要是没有社长,没有管理组织的人,那还能叫剧社吗?充其量就是一群戏剧发烧友,只能称为剧组(剧组也需要由管理的人)。接下来最重要的为什么是剧务和宣传呢?很简单。剧务的水平决定了演出的效果,一场演出是否精彩,一半靠演员,一半靠幕后,剧务要是水,演出再给力也会“呵呵”。我承认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戏近似于0舞美,灯光音效也很少,但试问这种戏有多少?适合学生演的又有多少?校园剧社茁壮成长是离不开剧务的。宣传的重要性就更不用多说了,一场演出演得再好要是宣传跪掉了,没人来看也很蛋碎吧!别跟我说你们艺术精神强大到可以对着空空如也的观众席演出。最要命的是,这两个部门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还不容易招人(想当演员的总比相当幕后的人多),给力的更少(尤其是宣传,招PS大师只能靠运气),想留住他们专心做幕后也难。综上所述,剧务和宣传是校园剧社的根基,这两类工作没有给力的人,剧社黄就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导演显然比演员重要,招新时,演技好的演员能有不少,有导演能力的人可就没那么多了。最后,很无奈,存在感最低的真的就是演员了。我承认好演员不是那么容易遇到,也承认几个好演员能把一场戏演的异常成功,但是如果剧社的根基不稳定,运营体系一片混乱,演出再成功也是昙花一现,剧社黄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句话,演的水可以慢慢进步,体系差就等着黄摊子吧!

工作职能大概就是这样划分,那么各大校园剧社的管理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根据本人和多个外校剧社的交流,大概可以分为五大类:

1)常规式(部门中心制)。常规式就是剧社划分好各个部门,部门有明确的职能和任务,各部门成员各司其职,维持剧社的运转。活动以部门为单位,剧组在剧社中的概念比较薄弱,部门意识比较强。常规式非常适合以短剧为主的剧社,其他戏剧活动比较多的剧社,以及受学校管制比较严重,总是有官方任务要完成的剧社。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剧社的组织和行政能力很强,运营稳定,建立好了以后不容易黄摊子,缺点是体系不容易建立,而且行政化会导致剧社中真正追求艺术做良心戏的人减少,导致剧社很难演出艺术性特别强的戏剧。其实,大部分校园剧社建立之初都打算走常规式路线,把剧社的各种工作细化到各个部门,部门职能责任明确,正常运转以维持剧社的运作。但很多情况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很多常规式剧社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部门报名人数不平均,有的人满为患,有的门可罗雀;部分部门没发挥效果,形同虚设。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部门划分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有些部门(剧务、宣传、办公室、外联等)的建立难度实在大,如果第一任部长不是能力特别强的人,很容易跨。我们剧社第一年剧务和宣传就没做起来,直到第二年老社长和新社长双剑合璧,才把这两个部门带起来。

2)另类式(剧组中心制)。另类式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没有部门的概念,把剧社成员分到各个长剧剧组当中,每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微型剧社,里面有演员、导演、剧务、宣传等。没有长剧演出任务的社员则接受表演类训练,为成为正是演员打下基础。相比于常规式,另类式可谓大胆,它非常适合打算追求戏剧艺术水平新突破的剧社,另类式剧社基本只演出长剧,而且剧目大多选择难度较高的经典戏剧,三俗喜剧基本不在考虑范畴之内。另类式的优点是可以培养一大群为戏剧艺术而奋斗的“疯子”们,也容易演出水平比较高的戏剧,缺点是需要自身有吸引力,能轻松招来全校各路人才(动手能力强,精通PS,外联高手),而且在学校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力,演出不需要大规模宣传也会有爆满的观众。这两点一般新成立的剧社都做不到。我接触过的不少一流剧社都属于另类式,但前提是他们成立时间很久,在学校基本上是数一数二的艺术人才聚集中心。每次招新的时候大家都挤破头皮往里面进,何愁招收不到幕后人才。一旦演出就有大量学生慕名而来,何愁宣传不给力会影响观众数?所以他们这么玩没问题,但是影响力小的剧社要是这么玩肯定死得很难看。一句话就是:另类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3)混合式(部门+剧组)。这个光看名字就知道含义了,就是把常规式和另类式来个完美结合,建立部门的同时也加深剧组的概念,以获得两者的优点。混合式的特点是虽然有部门,但是部门通常不会太多,只有三到四个,而且以幕后、行政类部门为主。同时会成立几个剧组,大家活动以剧组为单位,剧组只负责演出,幕后工作由部门派人完成。混合式适合每年多次演出的剧社,可以一年演出三到四个大戏(或者两个大戏,几个专场演出)。混合式可以获得两者的优点,但是论行政组织力不如常规式,论艺术节操的坚守不如另类式,缺点就是不伦不类。建立混合式体系的难度不小,跟常规式一样需要能力很强的人去建立幕后类部门;条件也不低,跟另类式一样需要由一定的影响力。有不少一流剧社是混合式滴。

4)寄生式(非独立话剧社)所谓寄生式管理模式,就是指剧社本身并不是独立的社团,而是隶属于学校的某一个更大的组织,大多是隶属于艺术团。这一类剧社只是艺术团的一部分。寄生式管理模式恐怕是最轻松的管理模式了,剧社只要专注于表演就好,剧务啦,宣传啦,行政啦,都有艺术团其他人员去做,绝对是真真的很爽滴。不过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寄生式剧社在自主性上大多是比较差的,艺术团之类的组织隶属于学校,演出剧目就得是学校说的算了。自由度高的寄生式剧社很幸运,想怎么玩都行,自由度低的寄生式剧社就比较苦逼了。各种主旋律伤不起。

5)畸形式(社长苦逼)。最后说一下畸形式,其实所有的畸形式都是常规式没建立好而停留在这个境地的,很多刚成立的剧社第一年都是畸形式发展。最大的特色是,幕后部门没建立好,社员只想演戏,没人乐意做剧务、宣传、行政工作,于是乎一场演出从道具制作、服装租赁、海报PS、外联拉赞助等种种杂活,社长一个人全包了。幸运一些的可能是几个管理层分担,不幸运的就把社长当成牲口使用了。畸形式的没有优点,缺点是太多了说不完。一句话总结:畸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畸形式。任何有常识的校园剧社成员都知道,畸形式=黄得快。根据笔者本人的观察,畸形式就跟家族产业一样,富不过三代。所以,最后一句祝福:远离畸形式发展,建立一流的剧社,谢谢大家。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