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演剧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时期王滨和成荫等人在校内开展的抗日演剧活动。1980年代以来,随着继五四时期学生演剧热潮之后的第二次学生演剧热潮的兴起,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也相继成立了西法大剧社、南山剧社和太乙剧社等戏剧社团开展校园戏剧活动。1999年,西北政法大学(当时叫西北政法学院)的学生庞嘉颖、李凉和武军等人发起成立了人间戏剧社。很快就有张端、郝雪、梅妍、龚成伟和黄蕊等一大批学生加入,和他们一起在校内开展业余演剧活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人间戏剧社先后演出了《恋爱的犀牛》( 2001年4月25日,北校区大礼堂,庞嘉颖导演)、《切·格瓦拉》(2002年5月16日,南校区模拟法庭,庞嘉颖导演)和《剽窃罗生门》(2003年12月9日,南校区天平楼前,金晶导演)。2003年他们还排演了《暗恋桃花源》(王航导演),但由于客观原因没能公演。2005年,人间戏剧社改名为西法大剧社。从此,西法大剧社的一届届社员开始更自觉地追求自己的演剧风格并形成一些演剧惯例。 西法大剧社(以下简称剧社)一般每年举行两次公演。每学年上学期为欢迎新加入的社员举行一次迎新公演,每学年下学期举行一次年度公演。迎新公演演出的一般都是独幕剧,年度公演演出的一般都是经典多幕剧或者当时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型剧目。每年举行两次公演是西法大剧社在多年的演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演剧惯例,这也是剧社每一届负责人的基本任务。他们的这种做法还是很合适的。因为剧社的成员主要是由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构成,负责人一般是大二的学生。而每一个负责人一般只做一年的负责工作。在任的一年间,他和剧社的其他社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吸收新社员和至少举行一次公演。以演出经典剧目为主也是比较恰当的选择,因为剧社缺少编剧。就是从2008年本校开始招生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后,好剧本仍然难得一见。下面,我结合国内当今的戏剧生态和校园戏剧现状来谈一谈西法大剧社演出的《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 孟京辉是中国当代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直观、感性的舞台风格。从1990年代初到现在,孟京辉的实验戏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1998年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连演30场,观众达数万人;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创下当时实验话剧的票房神话,并不断有新的版本陆续上演;2005年的《琥珀》公演后引起了轰动,并于2008年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07年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实现了在各大城市的巡回演出。孟京辉戏剧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演出市场份额,使曾经凋敝多年的剧场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但孟京辉戏剧除了正式的剧场演出外,其更大规模,多到几乎无法统计的校园内演出往往被戏剧界忽视。孟京辉的几部代表作几乎成为众多高校戏剧社团除了自己原创剧目之外首选的演出剧目。西法大剧社也不例外。自从1999年成立以来,西法大剧社先后演出过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i]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2013年6月3日,南校区图书馆,朱桐、张壮导演)和《琥珀》(2013年 6月4日,南校区图书馆,马翰墨、马丽莎、仓媛媛导演)。[ii] 2014年5月12日晚,西法大剧社又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公演了孟京辉的《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樊贵章、孙睿导演)。演出结束后,他们还按照惯例组织全体剧组成员与本校戏剧影视艺术系的师生一起召开了研讨会。
一 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以下简称《关于》)的内容可以作如下概括:电工陈小龙因为和李蝴蝶的外遇而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守门员阴差阳错地顶替了陈小龙的身份。他享受着本来应该属于陈小龙的一切好处,但却过着与爱情绝缘的畸形生活,最后又与企鹅姑娘发生了莫名其妙的肉体关系。像孟京辉的大多数作品一样,由于人物符号化,内容存在大量的拼贴戏仿,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关于》的主题存在多义性。西法大剧社演出的《关于》在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上与其他戏剧社团演出的版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关于》在主题思想方面首先反映了很深刻的人性问题。剧中守门员(刘汉林饰)偏偏不能守门本来就具有讽刺色彩,陈小龙(翟开元饰)的电工和发明家的身份也带有讽刺意味。陈小龙与李蝴蝶(姬雯雯饰)私奔后,守门员因为车祸整容之后变得跟陈小龙一模一样而过着本来属于陈小龙的生活。但陈小龙私奔后却丧失了创造力,开始厌恶生活,他与李蝴蝶之间的爱情也逐渐出现裂痕。于是他又抛下李蝴蝶,找到守门员,想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却被扮成精神病医生的李蝴蝶给逼疯并送进了医院。剧中的这几个人物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但又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现有的,甚至是自己原来追求的生活。他们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内心里留下了很多创伤,生活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们虽然对这个社会失望,却又怀抱希望,苟且地活着,想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人生归宿。但对于他们来说,应付烦琐的人生已是难事,爱情只能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关于》在叙事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爱情线索展开,将爱情的表达与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交织在一起,以此将世间的真爱绝对化。由于该剧极力烘托剧中人对于爱情的渴望,着重表达剧中人内心对爱的呼唤,造成了剧中人物性格单薄、平面化。不过剧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可以说是“典型性”。因此,可以说该剧反映了很深刻的人性问题。这也是这部具有后现代艺术特征的话剧中蕴涵的现代性因素。 其次,《关于》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问题。《关于》将“婚外情”作为贯穿全剧的一条线索。这些看似荒诞但却随处可见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喜交加的氛围。《关于》看似一个引人发笑,毫无深意的喜剧,但当你真正理解它之后,就会发现它是以喜剧的方式来讽刺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有的人总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有的人渴望爱情,却不懂得珍惜;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志人士却因经济拮据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们越来越倾向喜欢那些包装过的东西,无论它的实质如何;社会中的骗子团伙愈来愈多,时时威胁着人们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等。该剧虽然讲的是爱情故事,但“将戏剧的触角伸向比自我感受与生命体验更加广泛的社会。”[iii] 因此,该剧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批判意识。 第三,在审美类型上,《关于》属于悲喜剧。《关于》不仅有着全新的视角、跳跃式思维、荒诞的故事情节,而且融先锋与时尚元素于一体。剧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如此,比如流行语汇的大量使用和流行音乐的介入等。这些因素让这部话剧更加贴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在演出时营造出浓烈感人的喜剧性舞台氛围。孟京辉喜欢用喜剧的形式去表现苦难。剧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活都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但在现实与理想的残酷冲突中我们却没有感受到过多的痛苦,反而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感受。在这样一种风格化的实验戏剧中,我们体味不到颓废与绝望。因此,《关于》给观众带来的是悲喜剧的美感。这是孟京辉戏剧与西方现代派戏剧明显不同的地方,是很多当代青年观众喜欢孟京辉戏剧的原因之一,也是西法大剧社多次选择演出孟京辉戏剧的原因之一。
二 戏剧结构与演出节奏
传统戏剧在叙事结构上一般都会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普通观众习惯了、也喜欢这种情节和结构。然而在孟京辉的实验戏剧里,我们很难找到这种完整的故事结构。他剧中的故事大多数没有明确的起因或结果,剧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少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但孟京辉戏剧使用这种结构并不是一种简单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它与孟京辉所要表达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是孟京辉戏剧的舞台形象留给观众的直观感性印象之一。这种结构不仅是孟京辉戏剧风格的具体表现,也是孟京辉戏剧的最合适结构。 首先,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其在舞台上可以展现出多重的主题,同时也给予了表演者更多的表现空间,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许多像西法大剧社这样的校园戏剧社团喜欢选择演出孟京辉的戏剧。其次,孟京辉戏剧的这种叙事方式也使得演出舞台与观众不再有距离,让演员与观众的隔阂消退,从而使戏剧变得更加生活化、大众化,也更容易打动观众。第三,这种开放式结构也使得孟京辉戏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孟京辉戏剧经常借大量不同职业人员的大段台词来展示生活中的黑暗面,或是借畅快淋漓的独白讥讽人在现实秩序中的失衡与失态。这种结构便于进行情节的拼贴,使用富于诗意的大段朗诵,以及演员的即兴表演等。这些都为孟京辉在自己的戏中反映和思考现实社会提供了广阔平台。 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虽然为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广阔自由的二度创作空间,但也给导演处理戏剧结构增加了困难。如果处理不好或者排演的不熟练,就容易出现节奏缓慢和结构散乱现象。《关于》也具有这种结构特点。西法大剧社在排演该剧时并没有在戏剧结构上作大的调整。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剧本提供的戏剧结构排演。该剧公演后,一般观众也看不出其结构上的缺陷。但参与该剧演出的演员们、特别是导演却认识到了他们这次演出的缺点之一就是大家对该剧的戏剧结构理解得不透彻,处理得不到位。该剧共15场,如果每一场的演员之间配合默契,各场之间的过渡和换场别出现明显问题,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可能带来的演出困难和缺陷就不会出现。而西法大剧社这次演出的《关于》是由两位导演分别负责排演的。他们二人的导演风格不同,最后在一起合成排练的次数也不多。由于时间不够,该剧在公演前仅仅进行了一次彩排。这使得一些观众也发现了这次演出存在节奏缓慢和结构松散等问题。
三 风格迥异的两位导演
西法大剧社这次公演的《关于》所使用的剧本和观摩的视频都是孟京辉2002年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版本。根据导演的要求,细读剧本和模仿视频中演员们的表演是大家在剧场内外的日常工作。因此,无论从艺术实践还是艺术创造来说,在整个排演过程中,导演都是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关于》是一个大型剧目,大家又只能利用课外时间排戏,因此该剧使用了两位导演。《关于》是由樊贵章和孙睿二人共同执导的。樊贵章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级本科生,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具有较多导演经验的舞台监督陈佳歆也在该剧的排演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发现樊贵章和孙睿两位导演的风格明显不同。樊贵章习惯反复“说戏”,被大家冠以“唾沫星子”导演的称号。孙睿习惯自己示范后要求演员反复模仿只到他满意为止,被大家称为“魔鬼导演”。因此,排戏对大家来说,不仅是智力活动,也是对大家体力的挑战。但是,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整个演出团队的团结合作,使大家感觉到艰苦的排练已经转化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 每一次排练大家都十分认真。虽然是在校内演出,但大家都知道背台词和走地位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这也是西法大剧社公演活动的底线要求。而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则是大家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最高任务”。演员们在导演的提示和示范下,细心揣摩人物心理,寻找合适的潜台词,然后再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每个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导演的要求努力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一些参加过多次演出的演员还努力处理好表演中的体验与表现的关系。一些第一次参加演出的演员在导演的鼓励下也逐渐消除了胆怯与拘谨,开始轻松自如地在舞台上与其他演员配戏。导演们在舞台调度上都力求根据现有的舞台空间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因此,对大家来说,排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但是,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又遇到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两位导演分别负责排演的不同场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和风格统一问题。并一致希望像以前的演出一样,通过最后的合成排练与最后的彩排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这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都一直沉浸在紧张的排练和艺术创造的氛围中。12日晚上演出谢幕后,大家如释重负,都感觉演出效果还过得去。但大家长期积累的疲劳也都表现出来。谢幕后,两位导演当时就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了。剧社负责人朱桐见状就说:“大家辛苦了,你们真的很棒!你们今天的演出比昨天另一剧组演出的《阮玲玉》还要好。”听到这句话,大家都很开心,趴在桌子上不动的两位导演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和大家一起鼓起掌来。 但是,由于这次演出是由两位导演分别负责不同场段的排练,大家忽略了各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风格统一。由于时间不够,基本上没有排练过换场,彩排也只是在公演前一天进行过一次。所以使本来就容易出现散慢现象的《关于》演出换场时有些混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这也是两位导演的失误。由于换场不顺利,使得这次《关于》的演出打了折扣。而且,两位导演和演员们还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就是对剧中爱情的理解。“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iv] 该剧的演职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和人生阅历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剧中的爱情。这当然也影响到导演对该剧的阐释和示范,并进而影响到演员们的表演。
四 几位演员的表演
在《关于》中饰演陈小龙的是翟开元。翟开元是饰演过多部戏中主角的演员。在这些业余演员中,他的演技堪称一流。他不仅表演基本功过硬,而且表演时认真、刻苦。在排练过程中,无论是摔倒还是打斗的动作,他都实摔、实打,以至于身上多处受伤。他还最善于模仿。他所作的动作、表情与大家观摩的视频中陈明昊饰演的陈小龙几乎一模一样,真可以称得上是惟妙惟肖。剧中的陈小龙先是反抗和逃避现实生活,最后又想找回属于自己的原来生活,只到最后几乎精神崩溃。翟开元的表演将陈小龙的这种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细致、真实、感人。该戏公演的当晚,当最后一幕戏结束后,翟开元累得走到后台就直接倒在了地上再也不起来了。作为一个演员,翟开元的优点是善于模仿,缺点是只重视模仿。他不善于在表演的一个个动作和表情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剧中守门员的饰演者是刘汉林。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平时排练时也从来没有说错过台词。他的嗓音也好。他在表演时如果大叫,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也会被他的吼声震得直捂耳朵。他还善于体验角色的强烈情感并把它表现出来。每到情感的爆发点,他都会将角色应有的情感完整的表达出来,并打动台下的观众。因此,在舞台上,他往往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在台下,他也有许多粉丝。席辛玲饰演的人物是柳小苗。柳小苗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却个性鲜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女孩,进城采购药材被骗走了所有的钱后仍然一无所知,还只是傻傻地站在那里。他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时不时地用手摸摸鼻子,这个动作使她那憨憨的样子显得更加可爱。席辛玲把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她的表演可以说是本色表演。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席辛玲和剧中的柳小苗有很多相似之处。观众对剧中的企鹅姑娘(彭景饰)也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彭景那略带点沙哑的嗓音很特殊,而且她唱歌也唱得特别好。 当然,演员们表演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也是很明显的。有的演员在演出时忘了台词,有的演员的表演过于呆板。还有个别演员的临场发挥能力不够强,不能及时与其他演员配戏。但是,同是作为大学生的观众很自然地就理解和原谅了这些缺陷。因为这些大学生业余演员大部分都没有舞台经验。“专业演员的表演状态从大量体系化的表演训练和表演实践过程中获得, 而校园戏剧的演员则从自己对戏剧直接的感受去获得这种状态。他们没有表演技能要求的训练, 却也因此少了许多约束和规则, 只是尽自己的真诚表演。”[v] 这些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原生态表演。他们的缺陷是明显的,但他们的优点更明显。他们对戏剧的热爱和真诚不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也在感动着他们自己。 孟京辉戏剧在舞台演出上常常要求演员的表演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大量的群戏和对辩论与广告的游戏性模仿等。语言中往往出现对口相声、小品、俏皮话、谚语,或者通过音乐化的语言处理来充实语言内容。这种表演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很容易受到普通观众的欢迎。当今社会,人们都不愿意做一个倾诉者,而往往想做一个倾听者。他们需要一种能够直击心底的宣泄方式来缓解生活带来的压力。孟京辉直言不讳的暴露,也正符合一般观众的这种心理需要。孟京辉还常常运用幽默的表演来进行讽刺批判,这不仅是为了弱化戏剧中的政治因素,更多的是为了提升戏剧的娱乐效果。毕竟观众走进剧场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娱乐。孟京辉戏剧也不忘阐释人生哲理,解剖人性,从而使观众笑过之后也思考一下人生、人性。因此,孟京辉戏剧的商业味道虽然越来越浓,但评论界仍然将他的戏剧归类于实验戏剧。比如像《关于》这类爱情题材的戏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既融入了编剧、导演对于爱情话题纵向挖掘的深入思考,又不忘把‘爱情’放置于社会横截面与人物内心中考察。”[vi] 所以,孟京辉戏剧在迎合观众审美心理需要,给观众带来快感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戏剧艺术的社会批判立场。因此有的研究者说孟京辉戏剧是“先锋派与媚俗艺术的双面体状态,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戏剧的实验色彩与先锋特质,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和物质支持”。[vii] 孟京辉戏剧是在后现代艺术形式下蕴含着现代性内涵的戏剧。
五 舞台美术及其他
孟京辉戏剧的内容你也许看不懂,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戏好看。相对于传统话剧舞台,孟京辉更加关注的是舞台画面的视觉效果,追求的是舞台上视听展示给观众带来的震撼。特别是他的舞台美术常常使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在尽量与戏剧内容柔和在一起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观看好莱坞大片似的视听享受。他在舞台美术上常常使用多媒体音像、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等等。这些舞美内容在戏中既描述景观、 渲染氛围, 又传达寓意、 强化情感。它们每一次的恰当运用, 都极强地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孟京辉戏剧的舞台美术带给观众更多的是直观性感受,观众也很乐于看到充满动态美感的直观表演和充满创意与多重构想的舞台空间。孟京辉凭借这种舞台美术,不断创造出一幕幕舞台奇观,生产大众快感。“大众快感必定是被压迫者的快感,这种快感必定包含对抗、逃避、中伤、冒犯性、粗俗、抵抗等因素。”[viii] 孟京辉戏剧舞台的丰富多彩正是为了应对产生大众快感的这种多种需要。在《关于》的演出过程中,孟京辉在舞美和音效上也做了较多尝试,企图打造多元化的舞台,赢得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观众的喜爱。《关于》舞台上用多媒体呈现出现代城市生活背景,用移动的场景引领观众了解剧中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并进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关于》还尝试了噪音音乐,音乐与对白交叉等,将舞台上的不同氛围渲染到极致。因此,孟京辉戏剧对演出剧场的条件要求很高。其灯光和音乐往往请国内的一流专家加盟。 但像大多数业余戏剧社团一样,西法大剧社的演出条件十分简陋。这次《关于》的演出是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的。活动中心有一个舞台,但这个舞台的高度和纵深度都不够,而且演出时只有顶光、侧光和追光。这给《关于》的演出带来很大困难。但剧社的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基本上凑齐了演出所需要的灯光、音响和多媒体等设备。在排演过程中,导演又根据剧场现有的条件对各种戏剧元素进行了合理调整。因此,观众对这次演出的舞台美术总体上都是给予肯定的。其中陈小龙与李蝴蝶扭打那场戏中的灯光运用就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场戏开始时,白色的灯光从舞台左侧慢慢移至舞台中间,并同时由一个小亮点渐渐拉伸变大,形成一个圆形的光区。陈小龙读着报纸,从舞台左侧随着这个光区走到舞台中间,观众的视觉焦点也随着灯光慢慢集中到陈小龙身上。但是负责这次演出灯光设计和音响设计的社员都是已经毕业多年的西法大剧社老社员,他们被临时从校外请来,对剧场情况和设备情况不很熟悉,因此在演出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共十五场,在暗场抢景时,有时灯光不及时。当需要追光打到某位演员身上时,有几次使用的不准确。背景音乐也存在音高不稳现象。由于剧场音响效果不好,演员又没有佩戴话筒,音响总体效果不好,影响了后排观众的观看。演出所需的服装与道具也没有找齐。因此,这次《关于》演出出问题最多的地方就是舞台美术。 孟京辉戏剧是大多数像西法大剧社这样的业余戏剧社团演出首选的剧目。这说明了孟京辉戏剧在当今戏剧界的巨大影响。孟京辉戏剧让实验话剧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让原本不景气的话剧剧场再现希望。特别是他让先锋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传统艺术取得一种平衡。孟京辉戏剧也为戏剧理论的深入探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可以说,孟京辉戏剧为中国话剧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欢迎,与他的题材选择、艺术技法及审美品格有关。他说:“戏剧需要眼睛观察审视现代生活,戏剧需要耳朵感觉聆听世间万籁,戏剧需要鼻子嘴巴呼吸时代之气息,戏剧需要舌头发出演讲之辞,褒贬演绎人生状态,戏剧需要身心体味拥抱剧场舞台之瞬息万变。”[ix] 所以,孟京辉的戏剧与时代共呼吸,与观众共呼吸。这是他的戏剧成为时尚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众多像西法大剧社这样的校园戏剧社团喜欢演出孟京辉戏剧的原因。进入21世纪后,有人预言孟京辉的戏剧会走下坡路。因为此后的孟京辉戏剧在精神反叛和形式探索方面都不能和以前相比,呈现出趋向主流与自我重复的征兆。但这种预言并没有出现。新世纪以来,孟京辉的戏剧不仅越来越受欢迎,而且打造新的主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孟京辉仍然在不断超越自己,他说过:“戏剧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延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这个过程对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那么我就会坚定的走下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自己、超越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戏剧,才能将来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曾经走过的日子。”[x] 我们盼望着孟京辉戏剧能有更多的剧目成为经典。我们盼望着能有越来越多的校园戏剧社团演出孟京辉戏剧。我们也盼望着孟京辉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欢迎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先锋姿态和实验色彩,并同时又能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份额,为现代话剧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i]西法大剧社共公演过四次《恋爱的犀牛》。第一次是 2001年4月25日在北校区大礼堂,由庞嘉颖导演,姚振华、巴金等主演。第二次是2007年6月13日在北校区大礼堂。第三次是2012年5月23日在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由韩紫薇、陶勇克、仓媛媛、景方月导演。第四次是2012年12月26日在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与本校新闻传播学院南山剧社联合演出,由韩紫微、景方月导演。 [ii] 文中使用的部分西法大剧社资料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本科生谢鹏提供。 [iii] 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iv] 孟京辉:《琥珀+恋爱的犀牛》,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年版,第200页。 [v] 桂迎:《回归表演原生态的仪式——校园戏剧表演状态研究》。《戏剧》,2004 年第4 期。 [vi] 徐艺嘉:《在真实与虚妄间疼痛的孟京辉爱情题材戏剧——以〈思凡〉〈恋爱的犀牛〉〈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为例》,《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4 期。 [vii] 穆海亮:《先锋派与媚俗艺术的双面体——孟京辉戏剧管窥》,《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viii]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ix] 孟京辉:《戏剧当然需要脑子》,见《先锋戏剧档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邰含玉:评惊悚悬疑话剧《死亡陷阱》
下一篇:朱子辉:《楼起、宴客、坍塌》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