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文娜:中年危机与社会危机——评西法大剧社的《寻“我”》

2019-11-01 11:58 阅读(?)评论(0)

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寻“我”》(编剧:董月,导演:李可悦)于2019513日和621日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小剧场演出两场。被认为是西法大剧社自成立以来的最优秀原创剧目。《寻“我”》的主人公徐海信是一位平凡的“家庭圆满”的中年男子。在一个不起眼的早上他准备和公司高层离家出差时,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随着他的“身份”丢失,大家都不再相信他的真伪。陷入这样一个诡异的氛围,他也知道了很多自己之前所不了解的事情。表面上是他发现周围人的不对劲,从深处来讲,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独处时候的内心自我剖析。

一、 思想内容

西法大剧社的《寻“我”》分为六场。开场时,母亲做早饭,妻子为丈夫收拾行李并嘱咐一些事,临走前的交流平平淡淡。这一场的人物动作、语言等方面贴近生活,将读者瞬间有代入感。第二场徐海信在地铁上睡过去后便陷入了匪夷所思的场景。到公司后感觉有些异样,紧接着就是面对同事的追问质疑,等到他亲眼看到新闻,进而和谢总对话。这一系列情景表现出徐海信内心的迷惑,他的内心是略微有些失控的。第三场是该剧高潮部分。徐海信一路上所看到、听到的,以及与朋友间的冲突,都让他感到无奈迷茫。回到家后,看到妻子与母亲紧张担心的场景,这时候他的内心是激动的,急于去让他们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然而等到妻子开了门,家里人的态度让他很吃惊,她们不相信他,即使他讲述到很多只有他们知道的事情,妻子和母亲也不相信他,因为已经有许多个“徐海信”来过,并且同样证明过自己,这些证据已经不能当作证据。他只能让妻子和母亲更深层次的问自己一些问题,但他对于家里人的问题是不了解的,表情和语言都可以看出来。从开始的理直气壮到后来被诘问的无措,再到后来的愧疚,他的内心其实有很大波动,这也为他接下来被赶出家门做铺垫。情感上的爆发,使得本段内容更有冲击力。第四场中徐海信开始“假扮”自己的生活,被妻子要求不能暴露自己,不能与母亲和孩子单独相处。夹带着在公司遭受的痛苦,徐海信这时候的情感已经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第五场,徐海信与妻子坦诚布公的交流让他知道了妻子的真实想法,他以为妻子不知道的事,没想到妻子全部了解,面对他的背叛,妻子选择原谅,面对自己母亲,妻子选择为了家庭忍耐下去,这部分的描写,其实是妻子情感上的宣泄。诸侯一场开始徐海信与母亲独处、去接孩子的经历让他进而了解了母亲的想法,他内心怀有愧疚,虽然最后被妻子赶出家门,很是痛苦,但他在街上看到妻子再次发布了寻找他的新闻,一想到可能会有无数人来代替他,他就有些绝望。最后在地铁上醒来,发现不过都是一场梦而已。梦境虽然结束,但他内心的反思应该是无止境的。

剧中的徐海信在印证他真实身份的过程中不断问问题,那些同事和朋朋友们羞于启齿甚至他自己都毫不知情的事情不断被这些人说出来。徐海信感到绝望,但他也在这种绝望无奈迷惘中不断认清现实并进行反思。一个家庭,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为别人付出、甚至牺牲些什么而没有回报,那么这一家人就像是由一个个病态的独立个体组成,而不像是完整和睦的一家人。但这样的家庭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多。人们总在不断朝前看,朝前走,但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却不断丢失,有可能是信仰,有可能是品格,也有可能是那个自己曾经最想要的幸福的家庭,更或者是把自己丢了。通过该剧,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社会现实,也明白了在生活中要不断寻找自我。

二、人物形象

主人公徐海信是一名企业中高层人员,常年忙于事业,对家庭漠不关心?,但他自认为给家庭付出了很多。他很在乎这个家,只是没有表达以及认知错误。面对妻子和母亲的问题,他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答案,他对家人的关心显得很少,这都源于对家人的日常细微观察非常少。不记得儿子月考成绩,不记得妻子的工作,也不记得母亲一天的活动都有什么,所以妻子不信他也是有原因的。反观其在公司,面对同事领导的怀疑,他耐心回答,并且清楚记得每个人的具体事情。这样的对比,是辛辣的讽刺。但在最后妻子不再相信他的时候,他又能记起他临走时妻子嘱咐他买礼物、记得给母亲买护膝、给孩子买礼物的事情。某一个瞬间他记起这些事使现实显得很是苍凉。

 徐海信的妻子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兼家庭妇女,有着很大的压力。故事刚开始时,她温婉贤淑的样子,让人感觉她生活很幸福,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都很和睦。等到出现了后边一系列事情,她才慢慢将自己的无助显露出来。一地鸡毛的生活,已经让她太累太累,明知道丈夫出轨,但她还是选择原谅丈夫,因为她不知道离开这样的家,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她有可能想过离开,但她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面对农村来的婆婆,她虽然不喜欢,但婆婆能给她带孩子,这让她也多了些许安慰,她冷静的观望着所有事情,“雇”丈夫也只为平静生活,妻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徐海信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太多文化,但体谅儿子儿媳,爱孙子胜过一切的农村妇女。她为了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去给小区送快递,腿疼也只是轻轻的提了几次,她爱小孙子超过财产,也会为了儿媳说话,她是中国奶奶那辈人的真实写照。这几个人物都贯穿全剧,是主要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形象也不断充实。剧中徐海信的几个同事戏份太少。但他们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主要人物更加立体多面。

三、矛盾冲突

在剧情的发展中,不同人物行动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贯穿串联了主要故事内容。《寻“我”》中主要三个冲突。首先是徐海信与周围所有人之间的冲突。他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冲突,与朋友间的隐瞒与合作,与妻子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欺骗、不理解、忽视和愧疚。没有这个冲突,就没有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其次是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每个成员都有自己隐瞒的事,有自己所洞悉的事,有让自己难过的事。这些丰富了剧情,也推动了剧情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们表面上为了生活奔波劳累,但其实也不断在这样的生活中失去自我,所以“寻我”这一过程中就会有很多苦痛存在,这也是最隐含的背景。

四、结构风格及其他

《寻“我”》在叙事上虚实结合,从梦开始,也结束在梦醒,结构完整。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让读者更有共鸣,最后的情感爆发升华了该剧主题。平凡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合情合理,但若细细思索,便能反思出些许什么来。该剧的风格更多强调真实,人物平实的语言,平实的动作,和平实却有爆发力的情感,贴近生活现实。拉近了观众与当代生活的距离,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底层生活,对底层民众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再度“复活”。

男主人公徐海信是一个“生活圆满”的中年男人,他注重事业,又有些大男子主义,他对家庭的忽略,对亲人的忽略,都为他在梦中的遭遇埋下伏笔。面对亲人,朋友,同事的怀疑,他内心遭受到了煎熬和绝望,这次梦中场景,更多的是他自己对日常自己的反思,家庭和事业究竟该如何平衡,情感和忠贞他究竟该如何选择,隐瞒终究解决不了问题,选择取舍才是跨过中年危机的最佳通道。剧中妻子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立体,她为家庭操劳,从悉心照顾丈夫的起居,甚至是原谅他的出轨行为,到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再到处理工作,处理婆媳关系,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她在贤妻良母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绝望,她就像是一棵蓬草,不知生活下一刻会不会把她压垮。

演员们也演的不错。人物情感的变化爆发,以及语言动作等都被演德自然真实,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徐海信愧疚时的表情,紧张时来回踱步等等细节表演都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徐海信在知道自己丢失的新闻后回家的路上随处可听见的寻人启事让他有些头晕。他第一次被赶出家的场景,家人对他的不相信都让他疲惫不堪,内心绝望无助。他与母亲的单独相处及交流,母亲的叹息、心里话以及男主人公的无措,妻子回来后的诘问和指责,都让他倍加绝望。这些都被演员巧妙地表现出来,对于大学生业余演员来说,实属不易。

五、余论

观众也会发现这些角色他们都很熟悉,真实到就是身边人的写照,平凡的人拥有着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又产生着鸡毛蒜皮的故事,但每个平凡人的感情却不平凡,他们的情感具有爆发性,但在每个情绪爆发过后,则是不断的反思,人到中年,看似圆满,实则不圆满,父母老去,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工作不顺,又没办法经常陪伴儿女,遗憾真是太多太多。《寻“我”》呼唤我们寻“我”,但究竟是寻找怎样的“我”,是那个曾经满腔热血的自己,还是那个许下忠贞誓言的自己,或是那个承欢父母膝下的自己,更或者,是陪伴儿女的自己,过往种种,一到中年,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到,在这种无助迷惘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平衡事业与生活,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一切都刚刚好。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